“你家看着人多,大半是孩子,做九十斤也差不多够吃了,我家人多,做120斤都只能吃到立春。”
“马会计家昨天好像做了快200斤呢!是不是呀?春花?”说的就是林玉兰家。
沈春花啪的一下,把一条成型的年糕敲下来,她边上的一个小媳妇儿拿着个红印章就往中间一戳,“是有200斤,昨天来问我家借三轮的。他家人多,当然得多做点。”
这里的传统年糕是不放糯米的,纯晚稻收割的粳米,易消化,但又比吃饭饱腹感强,还能存放很久,所以人多的家庭能多做点就多做点。
刚成型的年糕其实还很软,得小心又快速的码到竹箕子上排好队,不然就会变形。
最边上的女人们把年糕条一条条的,间隔一些距离放在圆圆的晒箕上,一层层的摆在养蚕架上晾晒,等到年糕凉透就会变硬,叠在一起的时候才不会相互粘连变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