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讲自己的研究路径,用的是法律人特有的逻辑密度,没有一丝晦涩,一字一句都清晰,毫不怯场。
提问环节里,一位年长评委翻着资料,问:“你在第六页提到公私合作框架下的协议约束力,但这一类型合作,在英国适用判例极少,你如何判断它的实际可行性?”
沉纪雯没有急着作答。
她翻开自己的文件确认,几秒后轻轻点了点一行:“这一节引用的不是本地判例,而是2004年新加坡《滨海新区合作协议》的文本结构。约束力来自条文本身设定的交互条件,不依赖判例确认。”
那评委沉吟片刻,又问:“你引用外国案例,是认为本地制度不足?”
她看向对方,微微点头:“不是不足,而是滞后。我并没有批评制度,只是试图补充它可能抵达的方向。”
讲台下一阵轻微的窸窣,有人悄悄点头。
她是光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