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选亲信“领尚书事“,使其作为中朝中枢。
臣下章奏先上尚书台,尚书台拟定初步意见后呈交皇帝,作为决策参考。从此外朝两府拱手,而中朝权力渐大。
以皇帝为圆心,可以画出一环套一环的集议圈,而中朝官组成的小圈子,是离皇帝最近也最小的一个。
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,更是不得了,郡国九卿要准备两份奏疏,一正一副,尚书台开启副封,有权决定何种文书要交皇帝裁决,何种文书寝而不奏。
皇帝幼弱多病,极少过问政事,于是尚书台已极皇帝、两府的权力于一身,到了兼职中外的程度。
时人有言:“政事一决于光,视宰相、御史大夫亡如也。”
至于大鸿胪和博士?那是什么东西。
究竟是不是九卿两千石并不重要,那些得到诸吏、诸曹、中常侍加官的中朝官员,紧密团结在大将军霍光周围,他们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