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苦心为此,一方面是为了打造一个凝聚力极高、能够受他影响掌控的组织关系,另一方面则是撬动生产力。
如今这个农耕社会,生产技术已经渐趋成熟,精耕套种,垄种轮休,这些农业常识哪怕千数年之后都在沿用,在没有高产量农作物出现的时下,即便技术有所进益,也只是枝节上的修修补补,并不足酝酿出实质性的跃升。
眼下的困境是,侨门有人,南人有田,彼此交流不够通畅。人力闲置,耕田放荒,生产力虚耗严重。只要能解决这个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问题,便足够支持沈哲子北伐消耗。至于更深刻的社会制度变革,并非他眼下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如果真要想得那么久远,那么现在的他就要为千数年后外国大选结果而操心不已了。